Kirill Zaitsev in the program Met met MIXTV 采访

整个流程和某一个纸媒的采访挺接近的。可能也是在电影上映以后大致都离不开这几块吧。

一个是关于他的职业生涯的各种转换,一个是关于电影是如何找到他如何做准备的,一个是关于角色的,再还有一块是关于自己目前的艺术工作。

有一部分是字幕机翻,有一部分是谷歌app听译,我个人感觉听译的准确度还是挺高的,因为和字幕机翻相差得不大而且语句还更通顺一些。

摘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点。下面的内容可能也有我自己的理解,仅供参考。

1. 一开始在拉脱维亚或者整个波罗的海地区(三国)找人演莫迪,又要会篮球又能演戏,还要有口音。剧组找到了他工作的Riga Russian Theater然后让他试镜了,第二天制作团队给他打了电话,他就和朋友一起开车到圣彼得堡(我查了一下大概8个多小时)。他还在车里的时候,对方就给他打电话让他演谢尔盖别洛夫。

2. 电影的【主旨还是团队协作,人们之间交织信任】。

3. 他在没有确切得到角色之前(可能只是表达了意向但是没有具体签合同落实之类的)就决定了,无论是否出演这个角色,他都会训练自己。要么就拿到角色了,要么到时候训练也能让自己身体变得更好反正他自己喜欢篮球也不亏。

4. 小时候他爸好像是认识一个朋友教篮球的,那个时候美国文化渗透,hiphop,宽裤子(垮裤那种?)很流行,也希望自己变成美国黑人什么的。那个时候开始学篮球,想学美国黑人怎么做怎么酷怎么打篮球。

5. 对以前的美国篮球偶像级的俱乐部比如犹他爵士、公牛或者球星皮蓬乔丹都了如指掌,但对苏联的篮球明星了解的就很少了。希望下一代也能通过这部电影了解我们的英雄和胜利

6. 中间讲了不少自己练球时的一些想法,比如让球更自由,更多得感受到球,自己一个人练习球感射篮等等。

7. 还尝试了像真的职业选手那样生活。

8. 【本人很迷信】,有自己的梦想也不想轻易说出来,也觉得是很私密的事。

9. 团队要复制比赛,要牵涉到整个比赛的编排,所以找了S别洛夫的儿子亚里山大别洛夫来帮忙。

10. 要让现代观众看得懂,还是很注重美感的编排。

11. 导演选人不仅外形上要想象,心理上也要像。

12. 提了一下legend 17,个人英雄对比【团队英雄】。

13. 每个人都必须克服自己的难题,然后全队为了同一个梦想而努力。谢尔盖,一个工作狂,不愿与人来往的理智的人。如果你要让他来参与同样的事情,让他对此感兴趣,教练先在发布会说了他们要赢美国,事后也将此事告诉了其他队员,但主要是对谢尔盖(产生了影响),因为他知道美国人很厉害。在那个时候他要么已经明白到了教练是个疯狂的人或者是个神一般的存在,非常有创造力。

这个时候谢尔盖已经开始有点两厢想法的冲突了,但还不是那么挣扎。(可能指的是对于教练的想法感到很有兴趣,还不确定是不是要完全相信教练)

*在谢尔盖的行李里面找到了一本圣经,但教练本身对圣经的原则并不那么感兴趣,教练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服他,他们并不是在谈论圣经,教练说的是,当人们说你的膝盖感到疼痛的话,那是骄傲在作祟。从那个时候起,谢尔盖开始在思考,他之前可能搞错了事物的优先顺序(指的是篮球重要,球队重要,还是他个人重要)。

不过这里讲的还是艺术化的、艺术形象。

14. 因为角色很有难度所有你做了很多的功课?

学习了有关他的资料和打球的方式,不过主要还是下功夫研究了他的书,高度赞扬了S别洛夫的自传,并再次向大家推荐了这本书。有了梦想如何坚持梦想达成很高的成就,对于想要成功的人会有很大启发之类的。

接下去一part就讲了和大前辈合作的那些感受。

15. 首先是对于像他们这样的演员能碰上和大前辈合作的机会绝对是职业生涯之幸。

第一天的戏拍完以后(以前看字幕机翻时出现的6不知道哪里来的,看听译机翻就没有这个6),片段拍摄的不错,所以我就去看监视器回放。有一种感觉,电影已经开始呈现出它的样子了,我看着马什科夫的表演,我明白到,这个已经是一个电影艺术了。

最初注意到了这件事以后,我就开始留在场上,偷偷看着(他的表演),这绝对是大师级的。当你看到一个人是如何将一座高楼大厦建起来的,他让他的搭档集中注意力,想他(Mashkov)所想——也就是说当他成为你的搭档的时候,你自己也能产生同样的感受。当然在专业上让人获得了巨大的喜悦,并且在表演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愉悦。因为他们只给你特定的模板,你就照着他们的做,你自己已经不需要再做什么了,你就按照你正在感受的,不要修饰你的的状态直接反馈回去。这就像是他做了很精准的传球,不偏右也不偏左,正好传到你手里也不会让球掉下去。和这样的专业选手一起,赢起来当然很轻松了。因为他给了你那么多精准的传球,让你也能投出准确的传球。

当然我也并不是在第一天就显得很自然,他们也没有。人们都知道做这行的不要一开始就对对方完全敞开心扉。他们看着其他人工作的情况,我觉得是这个时候我们之间的坚冰就被融化了。化冰正是因为人们看到了我工作的情况,人们就能接受了。

(我一直很好奇,融冰事件到底是怎么样的。)

当我要拍特写镜头的时候,别人都可以走开了,我站在镜头前,我有一段对话,但他是一个很专业的人,他会一直留在镜头后面,也没有说话,而我就站在那里(演),他就站在镜头附近,镜头拍不到他,他会和我一起演。因为对于他这样的人,首先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他明白当人与人交谈时所产生的那种“能量”。实际上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永远不可能让他和一种按钮或类似的物件交谈。

(当时是)是对话还是独白?

对话。从我小时候起,要让这种互动感觉上很真实我就必须看着对方的眼睛。我们需要“能量”,因为电影也正是一种我们呼唤的“能量”。

16. 之后讨论了一个有关于现场演员、运动员的话题。很多出演的是演员而并非专业球员,他们在演出的时候也有用到替身。然后问说为什么用的是演员而非专业运动员,因为拍的电影还是要展现很多艺术化的东西,所以用演员可以更好地表现这一部分。如果拍摄的是纪录片,这就需要一些专业运动员了。

17. 对于艺术电影来说,它所传导给人们的就像学校里老师教导的,【既有有意识的部分也有潜意识的部分,有意识的部分是演员自身的表演,潜意识的部分是(表演完成以后)自然产生的创造性。】演员本身还是一个很严肃的职业,作为创造电影艺术而言,还是要吸引表演者,要让他们完全表现出角色,从哪一点开始到哪一点为止。

18.接下去讲的是他前面的个人经历,这人真的太迷信了——也不是说迷信,其实是浪漫上头,很相信这套吧“I arrived in Riga, fate brought me in”。

19. 还说到自己经常心情比较好,因为坏心情没任何用。

20. 认为戏院和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业或者领域。在钻研戏剧表演的人更容易进入到电影领域,但是相反在研习电影的反倒很难进入到戏剧表演当中。比如背诵台词这种,有些人背不了这么大量的台词(戏剧表演),但在电影拍摄的情况下,几分钟,或者10几分钟就够了。你在戏院表演就不行,你很长一段时间(比如他举的例子是1个小时20分钟)都得在台上,也不能先躲到舞台后面去不行来第二个take。阿尔帕西诺(在Glamour的采访中声称是自己喜欢的男演员)曾经说过,对于演员来说,【如果电影是一条摆在地上的钢索,那么戏剧就是一条摆在半空的钢索,你在地上走不好不过是摇摇晃晃,而你在半空走不稳钢索就随时掉下来丧命了】。

还有比如在戏剧表演中为了照顾到后排的观众们说话的声音会比平时大声很多,但电影都不会。

以及戏剧表演中可能会获得观众的即时反馈。

21. 下面有一段说戏剧的魔力大概是沉浸式的演出,但是同样的情况在镜头前就很难做,有时候可能会有电影生活和你现实生活很微妙的融合到一起的那么一两个瞬间,时间可能很短,但你在镜头前表达交谈的时候必须要让观众相信、让自己相信你们所创造的这种生活是真实的,这正是(演员)所要达成的目的。但在镜头前有时候尤其困难,因为你自己控制不好自己的身体。外表生理上你要看起来一片死寂,但内心却是充满了极大的力量。此处开始吹捧模式了:

这就需要从弗拉基米尔利沃维奇,就是马什科夫那里学习做事的专注力。从外表看起来完全是平静的,但在那双眼睛里,所有的颤栗都犹如不断拉伸的绳子(意指充满张力)。同时他抓住了你的注意力,他与你一同坐着但他能吸引你的注意力,他将自己他想要达成某些事的想法传达给你。这非常有趣。

真的是个非常好学的人。最后一part讲到大概是阿里克谢有一场戏拍了很多次(?),小基哥认为,做演员的专业性在于,比如说你成功了很多人都夸你,但在私底下,【你还是得自己有一本账,要记下觉得哪一些还需要改进,哪里太过了,哪里还不够。总是不断地挖掘自己和钻研自我,不要自己告诉自己,我做得差不多了。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过程,如果你停下来了那就停滞了。】

*有关海关的这个情节专门会写一篇。

1. 在好几个访谈里小基哥都说自己在Riga Russian Theater,我那天闲着无聊搜过,但是没有在演职人员名单里找到他(挠头。不知道是不是我找的地方不对还是他换工作了。

2. 不知道是不是我搜索姿势不对,也没有直接发现和膝盖、骄傲有关的圣经段子

3. 小基哥本人是个爱用比喻的人,所以他对于海关那段戏的比喻会很在意也很合逻辑。

———————–

虽然从晚辈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与前辈合作以后会有很多彩虹屁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我觉得小基哥和马老师能把这部剧演到这个程度,并且他们各自都获得了金鹰奖的男主男配,在这其中不仅仅包含了他们各自对人物的理解、准备和塑造,也包含了他们相互之间对手戏部分的融洽。尤其是小基哥这一侧。谢尔盖作为非常不合群的一个球员,与他产生交集的人物并不十分多,直到电影后半程他和队员之间的主动交流才多起来。这个角色的大部分人物互动戏份还是与莫迪以及教练——而球员与教练之间的戏份又是对于人物成长来说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之间的对手戏演好了,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也是功不可没的。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马老师本身的演技功力,我觉得其他几件事情也很重要。

一个是小基哥说自己在现场暗中观察马老师演戏。他们之前也没有什么交集,所以对于陌生的合作伙伴来说,除了依靠对手的功底,通过这种从旁观察来了解对方表演的习惯和怎么做一些处理都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对手。这点对于对手来说也是这样的,了解得多了,演戏过招的时候会更能明白对方的想法,或者能更往同一个方向去努力。

一个是马老师会在只是小基哥单一镜头的时候辅助他拍摄。当然我觉得对于优秀的演员来说他们是可以完成“独角戏”的,不过如果能有对手在这种时候做一些辅助,还是非常利于演员的情绪互动的。

基于上述两样和他提到的,马老师很会吸引同台演戏的演员的注意力,让对方想他所想,我觉得主体上可能是马老师更强势,就是他对于他的角色是有一个很清晰的我想要做到什么效果的目标,然后他抛球对方接球再把球抛回来。而对于他们共同的戏份,尤其是单单依靠眼神去表达的戏,虽然可能主导是马老师但还是需要双方一起作用下才能做出最后一个完整的效果来。我觉得这件事情上,除了前期需要做不少排练(排练这个事在别的采访里也提过,他们有做过很细微的排练,至于怎么排的不太清楚),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实际上也需要依靠双方的熟悉度或者默契度去做出一个最好的效果。这个默契度不一定是多么长期的了解,但需要在某一件特定事物上做一些钻研和琢磨,需要讨论(这个也有提到过)需要磨合。

戳这里:https://pan.baidu.com/s/1UzFOGVrIlG56x4ptWbbttA 提取码: 5t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