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放一些碎碎念和脑洞。
⚠ 本页面所有言论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网站主旨无关。
因为已经有了一个大名站,所以我手头这个大概就可以更加随意一些,想要添加一些表达我个人意志或者是天马行空的脑洞的内容。
在我心目中,电影的10+和真人的KSB有着微妙的联系又是不同的CP。毫无疑问,他们四个人,两两互相有一些特质上的重合,电影的人物创作根据演员和剧本的需要又对原型的性格做了删减与修饰。从相互关系来说虽然因为人物性格的差异而在表象上有些不同,但在互动过程中的索求和给与仍然有着一些相似之处。我个人可能更倾向于KSB一些,大概是因为他们作为历史人物更真实地存在过(着),也可能是因为大概只有我一个人在吃KSB。
我刚开始吃Pirlossi的时候就被人嘲讽过竟然会有这样的CP之类的,以前可能还会觉得很气愤,现在基本是不会了。一来觉得吃起来有理有据自带香气二来现在愈发觉得既然是除了我以外没有人爱的事物,如果没有我的发声大概也不会再有人了。
为爱发声是件快乐的事!
⚠ 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主观想法和无厘头脑洞之间各有不同,恳请谨慎阅读。
10th 09, 2023
每个人吃不同CP口嗨随便说我觉得没啥关系,不同人不同吃CP的方式。很多人觉得啊这俩就是基我就是这么吃,这些私下底的兴趣都没啥。但我不是很喜欢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把公开非直接的言论当做表达性取向的某种暗示。包括最近看另一个运动员的八卦也是,底下有人说啊那他除了这个问题以外都没有其他绯闻啊是不是性取向的问题。可能是我这种人太保守了,我觉得既然蒸煮本人不说,那就不要代替他来给他定性。现代社会是开放了很多,但性取向本身还是别人的隐私来的,别人不愿意说外人没必要非常笃定地去定性。
22nd 08, 2020
嘴碎小论文
不管怎么说得把小论文写起来了。
我一直是希望以比较清晰的思路去写这个小论文,但总觉得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架构和解释。那我就先把我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先说一说。
我觉得人的情感也是讲逻辑的,就是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内在逻辑。爱情可以凭空产生,但它的纠结矛盾这类情感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很多事情,如果你假设前提为聚聚和队长是一对,这事就有很多解释不通的地方。
- 队长曾经说觉得72年金牌上的双子是一对同性恋人(之类的)。我没有去具体查过这段新闻。但就这话本身来说吧,如果他在话中暗示了他和聚聚之间的情侣关系那么当真的有人认可并确认所谓的话中暗含的意思的时候,在现代毛国这么恐同的情况下,聚聚将会受到什么样的舆论包围呢?他,至少是,被塑造成了中陆的英雄——而现在,在一方去世已经没有办法再为自己发声的情况下由另一方单方面地提醒大家,这个人和我才是恋爱关系,这个人其实是(你们所害怕的)同性恋——接下去他这个人,他的家人将会被周围的人如何评说呢?他以前的丰功伟绩和他背后的中陆会被别人怎么评价,中陆会不会允许有这样的“污点”人物存在于他们的历史上?
好。可能有人说这就是事实,说一下有什么不可以——那为什么聚聚在世的时候不说?他当时选择不说,自然有他的很多考量,有他不想破坏的平衡。既然他生前是这样安排和打算的,那在他过世后,作为“伴侣”的那一方又凭什么试图去破坏对方生前努力保持的平衡呢?如果他还在乎聚聚的话。
- 很多人觉得74年聚聚精神不好是因为保劳突然离开了。我先按照这个逻辑走。假设确实如此,这之后74年去波多黎各之前教练去找过保劳,最后他回来了(我晚点再说康老师的事)。按照聚聚在自传里所说的,康老师将他留队并仍然让他打主力,去欧锦赛的时候也找到了药,正式比赛的时候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他的精神状态已经慢慢恢复了一些——但是这里开始他开始蓄须,而且从75年我翻到的比赛看,整个人的状态和之前也完全不同了。如果他的精神状态的变化是因为保劳,那么必然这里他和保劳之间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导致了他的转变——但是!再去看80年代保劳那本传记当中他对保劳的评价(毫无保留地赞美),以及21世纪他提到在受监视期间他妻子不让他和最要好的朋友联系(这里应该也是指保劳),表示在受监视的时间里他仍然希望与保劳保持关系,完全看不出来他心中对保劳有任何嫌隙。按照聚聚的性格逻辑,如果他和保劳之间有任何大问题导致他在那个年龄阶段的转变,他有没有可能在后期还是像完全没有事情发生那样地和保劳相处?
- 按照夫人的说法,聚聚只去参加过一次父子杯,但是保劳会经常在父子杯和别的老朋友聚会。也就是说聚聚也并没有怎么在父子杯上和保劳碰过面。我完全不排除他们有别的途径在联系甚至碰面——如果是关系上亲密的人,又不能太过于明面地进行亲密的接触,那么这种公开的名头是不是更有利于双方找机会重聚?
- 13哥提供的简报——我觉得这东西应该是他爸珍藏的。13哥也没比我大几年,70年代末的人,那个新闻出现的时候他大概10岁上下(?。一个孩子可以做剪报,但一个孩子能完好保存儿时剪报的几率有多大?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大概率是他爸做的。
有人觉得简报里的real male friendship很耐人寻味,可能康老师知道什么,甚至当初把队长找回来也是有点为了聚聚。那我就来好好说说。
- 不管是谁,都必须承认,康老师显然是没有对聚聚那么得亲。不管他对于聚聚信任到什么地步,他都没有让聚聚觉得他得到了他想从康老师那里得到的亲密——至少聚聚觉得康老师对他没有像他对伊万那么亲。聚聚会这么觉得肯定有很多原因,或者从他平时和康老师相处的感受所得出来的结论。但是如果real-male friendship是某种暗示,也就是说康老师知道并尊重聚聚和队长的事,并且觉得聚聚是因为保劳的离开影响了精神状态并因此找回了保劳,那么康老师对聚聚得有多“亲密”?!这两方面都是聚聚手里的资料,但是它们却相互矛盾了,所以我觉得康老师这里的real-male friendship并不是某种意义上所说的对于聚聚和保劳恋爱关系的尊重甚至称赞——但它确实是对他俩关系的尊重肯定和称赞。
-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在乎某些人,那么你不会在恐同到极致的社会环境里在公开的言论中暗示这个人是同志或者什么人和另外一些人可能存在着同志恋人的关系。这种事情康老师不会做。
我个人对于这个real-male friendship的解释或认知大概是这样:我觉得当局在监视的过程中当然监控了很多情况,包括聚聚的私人生活——甚至还可能真的有声音猜测他和别人(或者保劳)保持着同志恋人的关系。所以他在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吐槽说了管他和谁睡什么的(不过这里感觉可能更多得还是监视涉及了他私生活的私密方面)。这里是不是真的指他私生活当中这部分有什么特别的我不知道,但比起暗示他和保劳存在着某种恋爱关系更多地像是在对监视行为的某种抗议。
前面也提了,觉得剪报多半是聚聚留的,那么剪报里面的内容聚聚也是认可觉得喜欢才会留下的。剪报里康老师讲了很多有关聚聚在被监视的这段时间里所承受的煎熬痛苦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和毅力坚持忍耐下来了。如果,按照前面说的,通篇表达的是理解支持和称赞,那么这条real-male friendship也显然是称赞。我觉得要么就是非常单纯地对于他在队内和队员之间情感的称赞,要么——我想得稍微多了一点,是一种辩解和旁证,聚聚和保劳之间就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乃至伟大的友谊,而并不是别人想要指责他们的另一层关系。再者我觉得康老师那个年纪的人,看旁人对他的评论和夫人是哪一款的,我没有办法想象出来他能以非常开放的态度接受自己球队中队员的这种关系。也许会不加评判,但也做不到赞赏。只有这样想我觉得很多事情才能套起来吧。
- 我觉得聚聚和保劳之间是亲密的但不是亲昵的。聚聚在自传里讲了很多他和保劳之间的事,又是同寝室的室友,毫无疑问是亲密的。甚至还能毫无顾忌地吐槽对方一些他认为很愚蠢很不应该的行为。很多队中的合影也是,列队的时候基本上他都和保劳在一起。在球场比赛的时候他们也一直相互鼓励着对方。我觉得这些来看聚聚至少是很愿意和保劳待在一起的。但是,我也注意到有一些他们并没有并排在一起的照片。其中有两张我很在意,一张大概是在观众席上看比赛,聚聚坐在挺靠后的位置,另一张是72年比赛结束后他们在更衣室里等最终比赛结果,这两人也不像是在很近距离的位置上 (这么说来领金牌的时候也并没有排在相邻的位置) 。我不知道当时是什么情况,但我觉得这两张照片给我的感觉是,聚聚并不是和保劳非常黏糊的。这个73年我看到的和板鸭的那场比赛当中也是一样,在他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并不是一直都会选择和保劳待在一起——73年感觉尤为明显。他并没有给我一种感觉是他在精神上是非常依赖保劳的。这种感觉大概是对比我OTP得来的(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更衣室位置一直都在一起,列队也是,队内休闲外出也是密不可分)。亲昵的关系很多时候就是和密不可分地接触相联系在一起地。他们虽然是经常在一起过队内生活,但并不是什么事情都粘在一起做的类型(看比赛视频的话也会给我这种感觉,亲密程度我会觉得是72>73)。如果他在74年的变故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保劳的原因,那我觉得他和保劳哪怕不是情侣关系但最最起码他要在精神上依赖保劳才能使他的精神受到打击。如果说聚聚本身并不是那种精神上非常依赖别人的人,或者会受到别人影响的人,那么保劳的离开又怎么会对聚聚产生那么强烈的影响呢?
另外有两个点也可以作为他自己精神独立的一个作证:聚聚在自传里提到过别人赛后喝酒宿醉之类的但他不太会喝太多就,第二天一早醒来锻炼跑步之类的有自己需要思考的事情。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特指,但大家都知道队长有饮酒的问题,这点肯定是和聚聚不同的。他在整篇自传里也时不时地透露着一种他不与人交心别人也并不懂得他在想什么的意思。第二个他提过在篮球思维和人格上康老师与他最接近。如果说队长和他的关系真正发展到了那一步,如果队长和聚聚真的完全交心,我觉得聚聚不可能还和他仍然保持着某种距离,也不可能特别说到康老师才是与他在某两种特质上最接近的人。反过来,我觉得聚聚在自传里说的他和保劳之间“虽未触及灵魂”、对自己保持诚实的态度就和前面提到的自传里那种没有找到所谓“知心人”的感觉是一致的。